斗拱在現代直接的應用,是世博會的中國館,中國館它的標志性、力學美感和文化內涵大大提升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館的設計取材于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經典構件——斗拱。
斗拱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因為中國館仿古斗拱結構得以作為一個主體被人們認識,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仿古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屋身的上身部分,在柱子上梁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有一層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構件,水泥斗拱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梁枋上,水泥斗拱支挑著伸出的屋檐。仿古斗拱*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到唐宋趨于成熟。根據國家意志,宋代頒布的《營造法式》在定義仿古斗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斗拱的式樣趨于統一。到了明清兩代,斗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仿古斗拱,成為區分建筑等級高下的一種標志。斗拱至此進一步散發出強烈的意識形態,它的文化屬性和階級屬性也得到了深化。
斗拱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拱通過力學原理,將梁斗對外挑屋檐的受力傳輸到立柱,從而解決了大面積挑空屋頂的受力難題。它向外出挑,可以擴展屋檐的距離,從而起到了防雨、防曬的作用。使建筑物屋檐線條更加美觀、大氣,整體上更富有變化性。仿古斗拱的結構是由小塊木頭相互穿插而成,結合處非常嚴謹但也有一定自留空間,在遇到震動時,力在木塊之間相互轉化。同時也將地震力傳遞給具有抗震力的柱子,在相互轉化中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中國古建筑屋頂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仿古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仿古斗拱是建筑裝飾物,而研究證明,仿古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在地震時仿古斗拱起到減震變形消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