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之一、承制方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這幾年從《戰狼》《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包括《流浪地球》的成功,我們總結出幾點經驗:首先,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其實還有很多沒有被拍攝到的,還可以進行很多方面的創新。第二,整個電影一定要有讓整個社會和民眾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第三,要用觀眾喜歡的電影語言、用.先進的電影技術來拍攝、制作電影。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部學部長高曉虹:這部影片用藝術的手段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影片中.終的任務雖然由中國人提出并且實施和完成,但是整個計劃是全人類群策群力的結果。所有的主角都是英雄,而且都很努力,拯救地球靠大家。這是用電影語言表達科幻內容,其實也是一種希望。全球各地各民族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標,為了讓地球和人類存在下去,團結在一起,共同抗爭,正是所謂“和而不同”的理念。
劇作家、電影評論家趙葆華:《流浪地球》是在中國電影業的一個關鍵節點上出現的一個關鍵性作品。上個月前,中國電影業還籠罩著一片愁云慘霧,認為中國電影業遭遇寒冬,可持續發展動力喪失,數量下降,好作品流失,這是一些人的判斷。可是《流浪地球》的出現卻給我們帶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的力量,讓電影業的可持續發展依然動力十足。《流浪地球》也是中國電影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一個標志性、代表性作品,無論書寫方式、制作方式都是顛覆性的,充滿創新性的。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我們把這部電影作為..部收藏電影收藏到中國科技館。《流浪地球》推動中國科幻走向世界,也預示著我們的科普、科幻系列作品正在迎來黃金時代。中國科幻作品發展歷程中,《流浪地球》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一個標志性的作品,這次橫空出世是一個里程碑,預示著中國科幻作品從雜志、圖書走向了影視的新時代。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從《流浪地球》看到了新導演的崛起和觀念的演進。他們身上體現出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創作特質,一是更接地氣,也就是說對時代和生活的新變化更加敏感;二是在美學上有站在前沿面向未來的氣質。具體到《流浪地球》來說,是具有非常鮮明的當代性或者時代性,年輕一代對于虛擬世界的認知和體驗,提升了我們的科幻想象力;在中國融入全球化并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導演,有了更宏偉的世界觀,或者說宇宙觀。當然這部片子還是借鑒了好萊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性。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中國電影的創作有一個慣性思維,被認為習慣于向后看,美國電影是向前看,我們電影寫歷史的多,寫未來的題材微乎其微。但《流浪地球》極大地適應了中國老百姓的觀影需求,中國太需要這樣仰望星空的電影作品了。這部影片沒有把錢花在流量明星上,而是用在電影場景、道具、..、數字制作上,這是新觀念、新方法、新表達結出了新的成果。有人說春節檔放災難性的影片不合適,應當多放合家歡電影,但我覺得《流浪地球》恰恰很契合春節檔另類合家歡的主題,《流浪地球》實際上表達的就是流浪和回家,人們為了生存到處流浪、探索、拼搏、奮斗,為了回家不顧一切地疲于奔波、遷徙、輾轉、勞頓。春節大團圓,看這樣電影是天時地利人和。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流浪地球》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文化現象,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電影可以在文化中發揮作用,通過這部電影已經得到了非常好的證明。春節期間大家都在討論“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和“北京第三區交通委”等。電影工業過去現在未來都面臨壓力,2018年我們國內國外都面臨壓力,但是民族精神噴發的時刻被我們這個電影抓住了,可能是無意中的,也是必然的。整體來看,這是一部關乎民族精神、關乎中國社會的指標性作品。
網絡影視評論..汪海林:在觀影過程中,我心中升起一種驕傲之情,這驕傲從哪兒來?可能是多年以來中國電影艱難的發展歷程,跟《流浪地球》描述的史詩性苦難歷程有某種暗合。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我們電影人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愿望,就是跟好萊塢抗衡的歷史時刻到來了。
網絡影視評論..譚飛:電影的整個故事可以演化為三個成語: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特別中國化的故事。這部電影很大的一個優點就是準確:背景交代準確,劇本畫面剪裁以及配樂準確,煽情點準確,演員選角準確。
本文轉自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