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她的專業與職業之間反差太大,“既然專業是研究星辰大海,為何又要選擇社區的工作”;也有人質疑她這是在“浪費人才”,“白讀這些書了”。
胡曉依博士。長江日報 郝天嬌 攝
撇開爭議來看,這其實是一道行業發展與個人抉擇如何平衡的命題。而她做出的選擇顯然不符合大多數人對博士就業的認知。這也不難理解,花費了多年的心血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可見她的學術水平和科研造詣是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高標準的。如果能繼續在此行業發光發熱、做出貢獻當然是最佳選擇。
但褪去博士這層外衣,她也是一名普通的女生,一名需要四處求職的畢業生。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當然要慎重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域、家庭、經濟、未來發展等等。我們鼓勵人才能真正發揮專業價值,也當然要尊重并包容每個個體的選擇。
拋開許多現實因素就為了實現夢想、發揮余熱的大有人在,他們著實讓人佩服,也需要有更多年輕人去效仿和接力。但這反過來不代表談前途、談個人喜好的年輕人就得被質疑。
胡曉依博士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按照胡曉依本人的回應來看,她選擇應聘社區干事是因為喜歡武漢這座城市,想和男友一起留在這里,多嘗試點更多的機會,并不存在大家所說的“大材小用”的問題。
翻閱新聞會發現,此前也曾有不少博士或是清北畢業的高材生選擇下沉基層。他們應聘街道辦的基層職位,去到各城鎮的中小學當老師。同胡曉依一樣,或許他們都不算是達到了社會意義上的“物盡其用”,這到底算不算得上一種浪費呢?其實大可不必急著給他們貼標簽。
對于高學歷人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多年的學習研究工作中所磨練出來的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層工作紛繁復雜,需要體力更需要智慧。
如果能有更多的高學歷人才來“降維”工作,那對提升辦事效率、優化辦事邏輯,進而改善整個行業的生態面貌都會是一種更加積極的嘗試。工作無大小,只要能發揮社會價值,那人才又何談被浪費?
胡曉依博士
反觀此次招聘社區干事的武漢東湖高新區,屬于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區。那與之相對應的社區專業崗位,也當然需要引進一批能力更優秀的高學歷人才,來充實基層的各項工作。從這個層面來說,就沒必要糾結于“行星學博士應聘社區干事”的字眼不放,理性看待他們的職業選擇,祝福即可。
當然,我們也希望更多像胡曉依一樣的人才,別輕易丟掉一身的本領。如果有機會將專業所學與基層工作相結合,或許也能發現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