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人們的生活也正在陸續回歸正常。但是這次波及范圍大、持續時間長的疫情,無論是給患者及其家屬,還是醫務工作者等一線工作人員,乃至普通人,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沖擊。對此,要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心理服務,維護公眾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視心理疏導,先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為各地開展心理疏導提供了指南。各地也紛紛建立機制、組建隊伍,為社會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心理疏導力量尤其是創傷治療力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就要求,一方面要動員各種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另一方面要抓住“三個重點”,合理調配資源,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首先,必須瞄準重點群體。重中之重是患者及其家屬,以及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等一線工作人員。對于患者來說,不僅承受了疾病帶來的身體折磨,還有心理的煎熬,有的可能還要面對失去家人的痛苦。對于一線工作人員來說,他們長期在危險環境中高強度工作,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尤其是醫護人員,往往要經歷很多生離死別,疫情后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障礙。對這些重點群體,應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開展與傷害相關的風險評估,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及時關心和回應,必要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其次,必須抓住重點區域。本次疫情影響的范圍廣泛,但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風險級別。相較于中低風險區域,疫情較為嚴重地區遇到的困難更多,遭受的損失更大,造成的傷害更深,心理上的傷害可能更大。比如湖北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在疫情中負重前行,承受了巨大的沖擊。將精銳的心理疏導力量,投入到這里,對居民做好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創傷,積極生活,是當務之急。再次,要關注重點心理問題。疫情產生的負面心理也有輕重之分,要對負面較重、危害更大的心理問題進行更及時、更精準的治療。對此,日前中央印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明確指出,重點為焦慮抑郁、失眠、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患者提供心理疏導,及時識別自傷、自殺、攻擊或其他精神病性癥狀人群。這實際上指明了哪些心理問題是需要重點、及時疏導的,各地要緊緊圍繞這些心理問題重點發力。但同時,對其他負面心理問題也絲毫不能放松,小問題不能及時化解,也會累積成大問題。
疫情之后的社會心理復原,是一個長期的重大課題。抓住“三個重點”,能較好地解決當前心理疏導力量總體性、結構性不足的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心理疏導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高度重視、持續投入,建立常態化社會心理救助疏導系統,完善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強化社會心理救助疏導專業化,將人們的心理情緒引入合理軌道加以化解,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摘抄至《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