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人們在武漢大學賞花。當日,眾多游客前往武漢大學欣賞櫻花。
正值櫻花開放的季節,這些天武漢大學很是熱鬧。
打卡武大櫻花,近幾年一直是網絡上春日旅游的熱門項目。盡管從2016年起,武漢大學就開始實行網絡預約、免費入校的策略,但蜂擁而至的人潮,還是讓校園喧囂如鬧市。據媒體報道,目前武大周一至周五每天接受15000人預約,周六、周日每天接受30000人預約。如果敞開放人的話,人數會更多。浪漫的櫻花在增添武大百年名校的獨特魅力,向社會公眾展示學校競爭軟實力的同時,也給校園添了不少“堵”。
畢竟,武漢大學是國家重要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育場所,其接待社會公眾參觀的服務和安全設施十分有限,不可能像一般旅游景點那樣,可以敞開大門迎接游客。涌入的人多了,吃喝拉撒等“后勤保障”,都是問題。另外,成千上萬人進入學校,必然會擠占師生們的空間和資源,從而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事實上,面對洶涌而來的賞櫻游客,武大也在不斷進行著兼顧開放與管理有序的探索,比如收取一定的門票,下達“限客令”等,但目前來看效果仍不明顯。
其實,與武大面臨同樣“被景點化”苦惱的還有清華、北大、廈大等高校。面對大學“去景點化”這一社會治理問題,如何尋找各方價值共識,需要全社會共同作答。一方面,學校的大門當然不能因為游客過多而關閉,但不妨考慮科學設定大承載流量,并規劃合理、快速的分流路徑,或者引入科技元素,盡大可能減少賞花對正常教學秩序造成的影響。比如,今年武大與各方平臺合作進行5G直播,讓沒到現場的人也可以欣賞到櫻花美景,就受到了不少好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該主動出手,采取合理有效的引流措施,避免人潮扎堆。比如,武漢很多高校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美景,如何通過宣傳引導讓武漢從“一櫻獨秀”變為“百花齊放”,值得探索。
高校資源向社會開放是大勢所趨,包容、開放也是大學的應有之義。但是大學畢竟是大學,不同于其他旅游景點,它本質上是知識的殿堂,必須在敞開大門歡迎社會公眾賞景的同時,走出“被景點化”的怪圈。要做到這一點,相關大學需要提高管理與引導能力,有關部門也要主動關心紓困,幫助高校一起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此外,社會公眾提升自我素養,拒絕不文明行為,也是重要的一環。
文章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