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力體制的改革和經營機制發生的變化,以及減人增效和供電可靠性要求進一步提高,計劃性維修制度已逐步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因此,迫切希望能實現對電氣設備維修管理由“到修必修,修必修好”的方針向“應修必修,修必修好”的觀念轉變,并對傳統的設備維修制度進行改革。實際上,電氣設備的狀態維修是當前先進工業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科學的設備維修管理策略。定期維修是不管設備狀態如何“到期必修”,有失設備維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用它來指導維修實踐,可能會發生維修不足或維修過剩的情況,從而造成人、財、物的浪費某些不必要的頻繁檢修還可能會增加誤操作、人員傷亡和事故發生的幾率此外定期維修造成的計劃停電很可能影響供電可靠性和售電量。
對于電氣設備狀態檢修工作的檢測主要參考的規律是故障浴盆曲線。當潛在的故障被檢測出來之后,再確定出進一步的檢修工作,確保在故障發生之前就能夠將其修復,從而確保設備安全運行,這才是最為關鍵的狀態檢修。 從一般的情況來定,需要有足夠長的檢測周期,從而有利于潛在事故惡化現象的監測,但是,對于檢測的間隔期,需要盡量壓縮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確保在故障發生之前就能夠將其處理完善,從而恢復電氣設備的正常運行。 對于電氣設備狀態維修的周期,需要考慮到經濟性與可靠性兩個方面。另外,在故障的監測當中,往往不能夠過于片面,需要在實際的工作當中采用一定的手段相互配合,將多個影響因素進行中和,從而采用能夠將各個因素合理兼顧的一個周期。在其中較為有力的工具是模糊決策的絕對比較法,可以將電氣設備狀態維修的最佳周期計算出來。
決策分析就是從若干可選方案中選擇和決定最佳方案的一種分析過程。對電氣設備實施狀態維修,不僅要考慮技術方面的因素,還要考慮生產計劃、經濟成本等方面的因素。當電氣設備出現某種非緊急故障的情況下,是否需要立即進行檢修處理,不僅涉及對電氣設備實際狀態的判斷,而且還應根據電網實際運行情況以及實際生產情況和設備管理情況是否可以報廢等,提出維修計劃安排和維修方案,采用某種決策方法,通過對決策指標或決策目標的綜合評價,選擇最優或滿意的維修方案。決策分析的方法很多,應研究多種方法應用于電氣設備狀態維修決策的可行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