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工廠化養殖場的水處理設施時,要考慮待處理水的水質,根據水質指標選擇合理的工藝。應選擇合理的指標,監測處理過程前后的水處理效果。在長期運行中,應總結指標的變化規律,并根據指標的變化及時進行合理調整,以保證養殖的順利進行。
1、B/C指標當我們需要對養殖場的排水進行處理時,首先要測量被處理水的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學耗氧量(COD),然后將兩者進行比較。根據B/C比,選擇物化、生物等水處理設施的比例。一般來說,當B/C比大于0.25時,在水處理設施的設計中應更多地考慮生物處理方法。如果比值小,主要考慮物理或化學處理方法。
2、水中的懸浮物 水中的懸浮物主要包括由無機物組成的非揮發性懸浮物(FSS)和由纖維、樹膠等有機物組成的揮發性懸浮物(VSS)。據介紹,水體懸浮物每增加10mg/L,水體BOD增加6mg/L,總氮增加1.2mg/L,總磷增加0.2mg/L .因此,在設計養魚場循環水處理設施時,應選擇和測量水中懸浮物的種類和產量,作為確定物理過濾或機械過濾的指標。對水處理前的懸浮物和處理后的懸浮物進行測量和比較,可以作為判斷水處理設備運行效果的依據。例如,當被處理水中的揮發性懸浮物突然增加時,需要考慮生物處理部分是生物膜老化還是生物處理細菌死亡。應及時接種生物處理菌或消除致死因素。養殖回水處理后,水中懸浮物仍高于30mg/L。應分析懸浮物的種類,找出問題的原因,在物理處理或生物處理中確定問題。
3. 水中氮的形態 自然界中存在九種形態的氮。在養殖用水中變化很大。一般在 pH 7-8 的常溫水中,有機氮占60%,氨氮占35%,其余以硝酸態氮的形式存在。養殖水的黑臭指數與氨氮濃度直接相關。養殖回水處理的效果可以從處理前后水中氮形態的變化來判斷。如果養殖回水處理后水體中的氮多為硝酸態氮,則說明生化處理是有效的。在實際生產中,可根據處理后水中氨氮的比例調整水處理設施,增加或減少生化設施的比例。
四、生化池中溶解氧的變化 水處理中的生化作用需要大量的氧氣。在生化池平均曝氣條件下,水中的溶解氧不會因生化作用而影響水體的上、中、下層。相同;入口和出口也不同。溶解氧的測定相對簡單。掌握生化池在實際生產中溶解氧的變化規律,經常測量各部位的溶解氧變化,對監測生化池生態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5、生化池pH值的變化 水中的有機物經過生化作用,會引起水體pH值的變化。在養殖回水處理過程中,可以在長期運行中積累pH值變化數據以及pH值變化與生態變化的關系,用于指導生產。根據pH值的變化及時調整生化池的生態環境。以上是觀察和判斷水處理效果的幾個常用指標,在應用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青海養殖水處理設備,青海水處理設備升級,青海水處理設備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