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音檢測的兩種模型: 人工聽檢的自動化替代技術主要有兩類模型,一類是參數驅動模型,另一類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驅動模型。前者通過分析比較找到一個標準參數范圍,在范圍之內的為正常,在范圍之外的為故障,但這樣的參數范圍卻很難選擇確定,因為人工聽檢所依據的判斷規則很難用顯示的參數來描述;人工智能則可以模擬人的學習和判斷過程,通過特定的模型描述那些只能意會卻無法言傳的判斷規則。下圖給出了兩類模型的比較。
根據信號特征向量將聲信號樣本轉化為數據集,數據集包括訓練集、驗證集和集。選擇合適的機器學習模型,將數據集應用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訓練、驗證和,通過多次循環,通過優化分析,在數據集的基礎上,獲取機器學習面向具體工程問題的最優參數,包括最優的特征向量、機器學習算法和異音檢測法則,這幾個環節可能需要多次循環才能得到最優的參數組合。最后,機器學習得到的分類法需要導入異音在線檢測系統,在實際的生產線上進行運行調試,最終在生產線上完成部署。
隨著機電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家電生產線中許多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位逐漸被機械手所代替,但仍有很多非體力工位還離不開人,比如視檢和聽檢工位,不需要人的體力或操作,而要靠人的眼睛和耳朵來判斷產品的某項指標是否品質合格,這樣的工位就需要人工智能才能很好完成替代。 由于圖像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視檢工位目前已有了很多很好的替代方案,但由于產線上聲環境復雜,檢測規則難易實現簡單的參數化描述,聽檢工位目前大多還是要靠人工來完成。但是,人工聽檢存在下圖列出的種種問題,已難以滿足產線智能化升級的需要。從表中也可以看出,人工聽檢的缺點正好就是人工智能檢測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