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為圖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與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體型雕刻品。根據圖像造型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高浮雕則是多層次造像,內容較為繁復。浮雕的雕刻技藝和表現體裁與圓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紀念性建筑物和高檔府第、民宅都附有此類裝飾,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龍柱(早期)及柱礎等。
修光。先用鋒利的平刀切好修好浮雕的邊框或外輪廓線,再用反口圓刀或彎桿刀剔好“底地”,然后分別情況,從上層到底層或從底層到上層有順序的修光。由于浮雕面積較大,層次多且內容豐富,假如東一刀西一刀,很不容易見效果,必須采取集中精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修一處,清一處,直至較后完成。有些浮雕經修光后再用三角刀刻線,加工人物的發鬢,胡須,服裝的衣紋,動物、鳥類的羽毛,山石的線紋,流水的波紋,花草的莖葉等。地腳光潔,線腳平整,刀腳流暢,圖案潔凈,無絲縷掛牽,無邊角脫落,是對修光的較起碼要求。
雕塑藝術的發展使圓雕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相比之下,浮雕雖然更多地受制于一種依存關系,即對“平面”或“墻面”的依賴,但其獨特的表現特質和豐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而且,其審美特性在現代藝術革命的促進下,也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對固定“墻面”的依賴性和適應性,在現代浮雕上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樣顯得那么地強烈、拘謹和不可動搖。對現代浮雕而言,作為載體或環境的“墻面”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它因此具有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