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為圖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與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體型雕刻品。根據圖像造型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高浮雕則是多層次造像,內容較為繁復。浮雕的雕刻技藝和表現體裁與圓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紀念性建筑物和高檔府第、民宅都附有此類裝飾,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龍柱(早期)及柱礎等。
高浮雕由于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夸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浮雕藝術對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于加強浮雕適合于載體的依附性
雕塑藝術的發展使圓雕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相比之下,浮雕雖然更多地受制于一種依存關系,即對“平面”或“墻面”的依賴,但其獨特的表現特質和豐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而且,其審美特性在現代藝術革命的促進下,也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對固定“墻面”的依賴性和適應性,在現代浮雕上已不再象古典浮雕那樣顯得那么地強烈、拘謹和不可動搖。對現代浮雕而言,作為載體或環境的“墻面”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它因此具有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