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所(SEI)提出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致力于以更加系統和一致的框架來指導組織改善軟件過程,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開發、獲取和維護能力。
CMMI是世界公認的軟件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不僅是對產品質量的認證,更是一種軟件過程改善的途徑。如果一家公司最終通過CMMI的評估認證,標志著該公司在質量管理的能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認證的等級越高,意味著公司質量管理能力成熟度越高,做得越好。
CMMI的起源
隨著人們對CMM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他學科也結合本系統的特點,陸續推出了自己的CMM模型。例如,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系統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等:
(1) SW-CMM (Software CMM) 軟件CMM
(2) SE-CMM (System Engineering CMM) 系統工程CMM
(3) SA-CMM (Software Acquisition CMM) 軟件采購CMM
(4) IPT-CMM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CMM) 集成產品群組CMM
(5) P-CMM (People CMM) 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 為了以示區別,國內外很多資料把CMM叫做SW-CMM。按照SEI原來的計劃,CMM的改進版本2.0應該在1997年11月完成,然后在取得版本2.0得實踐反饋意見之后,在1999年完成準CMM2.0版本。
CMMI的價值
CMMI的成功促使其他學科也相繼開發類似的過程改進模型,例如系統工程、需求工程、人力資源、軟件采購、集成產品開發等等,從CMM衍生出了一些改善模型,比如:
(1) SW-CMM (Software CMM) 軟件CMM
(2) SE-CMM (System Engineering CMM) 系統工程CMM
(3) SA-CMM (Software Acquisition CMM) 軟件采購CMM
(4) IPT-CMM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CMM) 集成產品群組CMM
(5) P-CMM (People CMM) 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